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

eωa 啾一個 ♪ 真實的



不要隱瞞自己 不要假裝快樂
不要刻意討好對方 隱藏自己真正的個性及感覺

因為對方愛上的
才會是真的你

你愛上的 也才會是真正的"自己"愛上的那個人



ewa's 研究生筆記 - 唸書:電視與日常生活 / [英] 羅杰&西爾弗斯通



“我的電視,在心裡我是要帶著你一起走的。我愛你。”
這是紐約一個名叫吉尼羅·加西亞的學生在父親不讓他看電視后開槍自殺前留下的遺言。
<星期日泰晤士報>,倫敦,20.2.83



書中一開始用這篇報導說明了電視在現今社會中的重要性。

這本書的章節為


    前言
  1 電視、本體與轉換客體
  2 電視以及一個叫做家的地方
  3 公共領域的郊區化
  4 電信──技術系統
  5 電視與消費
  6 觀眾研究
  7 電視、技術與日常生活
  參考文獻



一、電視提供給人們安全感

全書講的,大約就是電視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代表的情緒、感覺、地位等等。
對於電視滲透我們生活中這件事,一直到最近我家終於換掉了CRT螢幕 才有了點點感覺。

(開始會想待在客廳,大家突然間就聚在一起了,十分神奇XD)

從小我便不愛看電視,也可能是家庭關係不甚好,非常少大家一起坐在客廳看電視
一回家,我都是直接進房間,諾大的客廳就讓它冷清;
妹妹則與我不同,她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,就算沒做甚麼事,
也是開著讓它有聲音。


"電視總是在你身邊,或者你是有意識地(或半意識地)把電視當作如同保母一樣的母親形象。
聲音與圖像的延續 P.21"


電視是一種"家用媒介",並提供給人們一種安全感,在我去他人家作客時深刻感受到,
人們坐在客廳,或許沒有甚麼話題,但藉著(假裝)專注地看著電視,便有了共通的討論。


"人們要與媒介保持聯繫,部分原因是因為媒介向多種情感開放,比如恐懼、歡樂以及安全感...媒介為孤獨提供安慰,它們被用來創造[美好]的情感以及界定人們之間的關係"


二、日常生活中的類型

(一)關於時間的碎片的想法

我向來對未來總是十分擔憂,幾乎是杞人憂天了
直到某天看了一本書中說,人生是由零碎的片段所組成,一點一滴就形成了整個人生
所以必須認真面對當下的事情,不後悔...等等
其實也不是說,從此我就開悟了,積極面對我的人生
我之所以成為我這樣一個人,必定是經年累月的行程,但或多或少會提醒了自己。

而電視的形成,經過作者的分析,似乎也像是人生的組成:

" 電視是一種週期現象,它的節目安排遵循一定的消費規則
(通過節目表、體裁、敘事方式來實現)
肥皂劇、天氣預報、新聞,可能所有這些加在一起,
就把一年以小時、天數和星期結構起來了
(Scannell,1988)"


然後這些小事組合再一起,填補了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人生。

"羅格和詹森(Jan Uwe-Rogge and Klaus Jensen,1988,103)

注意到充滿想像的媒介世界已經成為人們的基本經驗,
並且開始代替在情感與人和人的交流領域"中正在消失的其他因素。
置於日常生活的背景中,媒介的內容看上去像是人們鮮活的經驗;
在主要的或短暫的時期之內,它們被用來處理日常生活"


(二)講到對於家庭主婦的電視節目安排

"肥皂劇是一種女性類型。
從歷史情況來看,肥皂劇是為那些在屋裡的婦女準備的,
...在這些節目撥出的時間裡,
家庭主婦們可以不太耽誤做些日常雜務。"


這本書分析了電視但其實是分析了人們的生活與電視之間的關係,
它提出了一些特性,如解釋節目和時間表為何是破碎的?

因為故事之間既有不停頓的聯繫也是斷斷續續的完成;
故事的線索既是破碎也會聚攏在一起,而且節目本身總是被廣告打斷。

這些安排是因著配合家庭主婦的生活,而有了這樣的規劃。


三、思考

本書出版時間是2004年,作者所談論的電視基本上為被動式的(第四台)這樣的類型,
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,對於電視的需求也漸漸不同,
也由於技術的進步,推薦系統的成熟、遊戲、智慧家庭、監控系統等


智慧電視開始探討人們真正的需求,人們將更有主動權,

隨選隨看,整部劇集看到飽,HD高畫質...
每個人都在討論如何讓使用者更離不開電視,更方便更好用更切合內心...

但我思考的是
關於"孤獨"這件事

人們真的好孤獨啊...
電視真的能解決了孤獨,享受孤獨嗎?
人生中真的必須充滿了資訊?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劇集?
很奇怪的地方是,每每我看書時,心中是沒有孤獨與空虛的
但當我看完電視,按下關機鍵的那刻,面對諾大的空間
卻更是孤獨....


大家總是討論要怎樣做出更吸引人的介面
想出更棒的功能,但是追求幸福,是否需要電視呢?

如何能得到心靈的充足,離開電視的那刻,看清楚自己的人生...

或許我胡思亂想太多了,其實這樣的亂想著才不快樂....XDDD